要贏得商戰,既要有雄才大略,又要有精兵強將。在市場利益驅動和市場競爭壓力下,眾多企業共同面臨來自市場各個層面的挑戰。在不留情的戰爭中,有的企業活下來了,而有的卻成了過眼云煙。而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生產效率這個因素絕對不能被忽視。
下面就企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量提出10點建議:
1、健全的生產運營體系應具備的基本功,以穩住陣腳確保效率
根之不固,何以抽枝發芽,開花結果;好的樹木源自于健康的根基。
就是了解生產運營管理的根基----基礎管理。
運用5S手法,同時結合生產運營流程優化,從而找到解決的方法。
關鍵是:不管是制程還是流程,讓它們透明化、可視化、標準化、安定化,才會好管理。

2、知己知彼,目標明確,提升效率
求人不如求己、自助人助。增加員工的培訓,改變員工的錯誤認識,減少犯錯誤的概率,提高員工的認識水平和技術能力,有效提高生產率。
生產現場所謂的浪費,就是降低生產效率的各種要素。
通過行動方案,對現場診斷,運用七大浪費確立生產運營管理的效率損失的真正原因。
七大浪費主要是:①等待的浪費,②搬運的浪費,③不良的浪費,④動作的浪費,⑤加工本身的浪費,⑥庫存的浪費,⑦生產過多的浪費。
3、如何運用現場迅速改善手法,進行源流管理,提升效率
效率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想要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快”和“新”,有速則快,有力則新。發現有改善生產效率的方法和流程迅速改善,并對問題快速追蹤。
現場迅速改善手法:
①IE迅速改善四大構想:剔除、取消、重排或取代、簡化
②五五法進行源流管理。5W2H。
4、讓計劃做到充分的論證,降低計劃性損失提升效率
計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過程,是改革創新的過程;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到充分的論證,才能防范于未然。
計劃是連通團隊的關鍵,計劃是行向目標的諾言,計劃是交流溝通的工具,計劃是實現成功的保證,通過產銷會議:
確保生產與銷售密切的配合,使產品的質量、產能等不斷的提高,以最合理的生產效率,獲得最大的效益。
5、運用合理的采購機制,確保雙方共存共榮意識,以提升生產效率
現代雙贏冠以模式:對供應商予以協助,幫助供應商降低成本、改進質量、加快產品開發進展;建立互信關系,共同提高效率,建立和供應商的長期伙伴關系。
①對于不同的供應商要做好考核區分等級,前提是建立有用的評價機制,按比列采購。
②激勵措施
6、物料、生產進度控制如何展現快和新,避免等待浪費提升效率
生管部自接單后,要動員全體人員對所安排的計劃要全力完成。做到不變更計劃,各相關部門主動和積極配合,對工作進度主動與其他單位反應,共同完成所有計劃。
生產管制運作:
①管理人員主動參與物料跟催,定期查看
②倉儲管理領發料的合理運用
③快速換線
7、如何運用績效指標改善法,以評估企業體質及提升生產效率
采用精益方式,縮短交期時間,減少浪費,使質量、產量和效率都上一個新的臺階。
要利用可視化電子看板系統不斷分析為什么不能達到生產效率目標的原因?
衡量指標:
①DTD(從原材料到廠至產品出貨時間的核算)
②首次合格率
③設備綜合效率
④生產排程達標率
8、如何透過部門管理實績貫徹領導方針,提升生產效率,有效達成經營效益。
作為企業管理干部要意識到自己是企業的主人。要密切關注企業的發展,愿意保護它。
通過部門管理實績,貫徹領導方針,有效達到經營效果:
日常要項管理是使部門/車間的實力充分發揮,產生好的實績;若有異常發生,也能有效的發現加以處理,確實做好維實管理。
9、運用合理之生產運營績效,以激勵士氣提升效率
企業管理最大的目標就是賺錢,向管理要效益。
當今社會,只有不斷適應發展變化,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保持競爭力;否則管理與市場脫節,再好的體系也不會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激勵制度合理化:
①績效獎金
②績效指標
10、活用生產運營快速變化的法則,讓企業提升生產效率
計劃不如變化快?但反過來說,沒有計劃就無法應付變化,實際上這里所指的是要如何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
及時應對情況的變化,迅速修改計劃,迅速準確的傳達,生產計劃編制和修改的靈活性事最重要的條件。
通過縮短工期時間和壓縮在制品滯留。采用 JIT生產,JIT(Just—in—Time)生產是一系列生產活動的組合,其目的是在保持庫存最小的情況下實現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進行大量生產。該過程中,零件準時到達下道工序,并在該工序迅速被加工,然后往下道工序轉移。JIT生產的理念是:只在需要的時候生產,決不過量生產。超過最低需求數量的任何東西都是浪費。
困難是成功的階梯,成功的過程都是合理、合理、再合理。
權威的質量獎項——鮑德里奇獎的獲得者馬克·格拉漢姆,就企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量也提出了5點異曲同工的建議:
1、提高生產,制度先行。首先,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生產制度,以確保生產有章可循。同時,還應要求企業每一名員工對制度都了然于心。
2、生產狀況,定期反饋。通過工作結果定期反饋機制,可以較好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馬克 · 格拉漢姆認為很多企業都具有的生產狀況年報制度其實作用不大,應該改成生產周報制度,甚至是日報制度就更好了。
3、對人對事,獎罰分明。俗話說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 ,生產效率高的員工理應獲得應有的獎勵。 “ 在一些公司存在這樣的現象,業績好的員工要承擔更多的工作,而業績差的員工反而承擔較少工作或較容易的工作 ” ,馬克 · 格拉漢姆說, “ 這樣肯定會打擊優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鼓勵惰性的產生。 ”
4、工具技術,雙重優化。為員工提高生產效率提供客觀條件。 “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即便是一流的員工,面對二流的設備想必也是 “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了。
5 、激勵員工,講求技巧。通常的做法是將員工的工作績效作為激勵的選擇標準,但這樣的衡量指標太過簡單和片面。現在很多企業開始采取包括同事評價、顧客意見等因素的多指標評價體系,客觀評價員工,科學激勵員工。